最新监测报告显示 一线城市通勤 深圳上班最顺

日前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《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》,深圳多项通勤指标领跑。不少专家和市民接受采访时认为,“无论通勤时间还是半径,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堪称‘幸福’”,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总体规划保障了市民幸福感更可持续。

深圳“幸福通勤”在超大城市中水平最高

《报告》聚焦城市居民最关心的城市空间、生活方式、交通支撑、低碳减排等,对全国42个主要城市的通勤时间、空间、交通进行监测,深圳2020年在多项指标拔得头筹。

单程平均通勤,相较北京47分钟、上海40分钟和广州38分钟,深圳仅36分钟,在一线城市最低;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,作为“幸福通勤”指标,深圳改善程度最为显著,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达60%,在超大城市中水平最高;受益于良好的职住平衡和超75%绿色出行比重,深圳每万人单程通勤碳排水平5.5吨/日,远低于多数特大城市、大城市;2019-2020年,深圳轨道覆盖通勤同比增长4%,在超大城市中增长最快。

“在深圳通勤幸福吗?”接受采访的20多位“上班族”都给予了肯定。他们在深圳的工作日单程通勤时间约20-60分钟。受访者告诉记者,地铁直达或便捷换乘公交、自行车、步行,是他们出行的主要选择,无论哪种,通勤效率都较高。同时,轨道交通和高快速路网不断织密,重点片区交通微循环升级改造,使深圳高峰期的通勤顺畅度、舒适度显著提升。

这些市民建议,加快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,让深圳“一小时都市圈”通达的地方越来越多;完善、优化慢行交通体系,让城市步行、骑行更顺畅,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出行难;推进北环—福龙路、北环—银湖等一批拥堵节点的治理,增加隧道、高架桥等立体交通设施;在城市更新中同步推进轨道、路网建设和微循环改造,让罗湖等老城区提升交通承载力。

多中心组团式格局促进产城融合

“从1986年至2035年,四版城市总体规划(国土空间总体规划),将深圳按照特大城市规模擘画,构筑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多中心开放式组团结构,对促进城市科学快速有序发展,保障产城融合、职住平衡、通勤幸福,提供了坚实支撑。”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说。

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认为,深圳是一个多中心结构城市,每个区都有较完善的城市功能,缩短了通勤半径;深圳国土空间面积较小,每平方公里地铁里程数全国第一,加上轨道交通规划布局较合理,使深圳通勤幸福感更高。城市规划与TOD综合发展设计专家、Aedas执行董事梁志华认为,交通枢纽会成为深圳独特且重要的发展优势。构建拥有便捷无缝换乘体验和立体慢行系统的功能复合型TOD(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),将是“轨道上的深圳”的必然选择。

提升枢纽能级让城市更通达有韧性

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深圳在谋划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时,将延续和形成“一核多心网络化”的城市开发新格局。

新安、西乡、民治、龙华、坂田、布吉、南湾街道等区域,纳入都市核心区范围,承担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;布局12个城市功能中心,培育12个城市功能节点,承担所在片区的商业、文化、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,构建复合交通骨架网络;在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中,优化布局,力推TOD模式,引导新建住房在轨道交通站点集中布局;提升品质,将城中村优化改造为现代化城市社区等。这都将有效缩减城市通勤空间和通勤距离,促进空间网络联系和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。

《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0-2035年)》(草案)编制时,深圳还开展了区域协作、综合交通等30多项专题研究,规划到2035年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、客运枢纽为核心、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交体系,持续提升枢纽能级,构建通达韧性城市。如建成1000公里以上的地铁网络,实现“出门10分钟能上轨、市内30分钟通达、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”的高效能交通圈。建成深汕、深茂、深南、赣深等多条高铁,以及穗莞深、深大、深惠、深珠、港深西部快轨等城际轨道。提升高快速路网络开放度,加快全市性干线道路网络建设,积极构建宜行可达的慢行交通体系。

深圳将城市更新和整备的建设用地,优先用于轨道交通等12类重大民生设施,注重项目与公共配套一体规划、一体开工、同步移交。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一招,在全国率先探索二三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等,允许一定比例的工业、住宅、商业配套等同时建设,更好满足产城融合需求。

市民王先生对深圳的规划建设一直很关注。他说:“看过2035版规划草案,我相信深圳未来的通勤直观感受和生活品质还会继续提升。”

文字: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编辑:庞晓丹 责任编辑:蓝辉龙

转载自:https://pub-static.hizh.cn/a/202108/07/AP610df7b4e4b08d321531836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