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:全面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

41.9万名党员到社区报到,密切联系服务群众;建成遍布深圳全市的18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(站点),形成“1+11+N”阵地体系;设立766个“暖蜂驿站”、54个“司机之家”;推动93.9%的居民小区成立党组织;每年办好1万件“民生微实事”,一连串数字的背后,凝聚的是深圳坚持党建引领,主动担当作为,不断深化基层治理效能的努力。

国之兴衰系于制,民之安乐皆由治。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,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,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。一直以来,深圳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,以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、增进群众福祉为目标,以改革创新精神系统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,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现代化治理新路。

整体推进

基层治理领导体制更有力

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,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,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,丝毫不能放松。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,必须深刻认识基层治理在党的事业发展、国家长治久安、社会和谐稳定、人民幸福安康中的功能定位。

近年来,深圳市委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工程,以系统建设、整体建设思维,强化统筹领导、顶层设计,出台《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》《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的行动方案》等制度文件,坚持“一把手”高位推动、“一盘棋”全面统筹、“一贯到底”高效联动,努力推动基层治理由单打独斗向一体协同转变,由单向传导向上下联动转变,由单点突破向全域提升转变。

打造新的工作格局,破除思想沉疴,转变思路是关键。

如何实现基层治理工作的上下联动?深圳打破靠一级抓一级、靠基层抓基层的局限,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市、区、街道、社区四级“书记工程”,年初制定清单式、任务式基层治理工作要点,定期召开“书记抓党建”座谈会,强化四级党组织书记共商共抓、责任联动。涉及基层治理重大部署、疫情防控等应急处置重大事项,利用直联直通一体化信息化平台,一插到底指挥调度,推动市级部署直达街道社区,基层情况实时反馈汇总。

如何实现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体协同?深圳健全市区两级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,不断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的设计、协调、推进和落实。此外,组织部门牵头基层治理办,健全定期会议、专题研究、协调会商、联合调研等协同推进机制,2022年以来出台党员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等10余项制度文件,实行基层治理政策一体化制定、指挥一口子发令,牢牢拧紧“党建引领”这个中心主轴。

如何实现基层治理工作的全域提升?针对基层治理领域改革零敲碎打、单体运行等问题,深圳在全市范围推广建立“抓点促面提质增效”交流推广工作机制。近两年,深圳先后确定了“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”“党建引领源头治理一网服务”等22个重点项目,鼓励区、街道一级先行试点探索,以点带面提高全域治理的改革整体效应。

如何实现基层治理工作的平急转换?疫情防控期间,深圳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,平急转换为社区疫情防控扁平化指挥体系。市指挥部下设社区小区组,由组织部门牵头负责,统筹政法、卫健、住建等部门力量,负责社区防控和集中隔离管理工作,一体化指挥调度、扁平化动员部署,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、上下步调一致。近年来,深圳久久为功、持之以恒做好基层基础工作,平时的组织力迅速转变为急时的战斗力,针对城中村居民密集,容易成为疫情防控中的短板,龙华区、光明区从夯实基础工作入手破题,分别探索出“定格化服务”“大围合、小分格”工作法,通过精细化网格管理颗粒度、组织化推动党员干部入网入格、常态化掌握民情民意,实现平时组团服务,急时组团攻坚;平时底数清晰,急时不打乱账。

重心下移

基层治理运行机制更高效

“中小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会享受哪些扶持政策?”“我们企业能否为引进的高精尖人才申请公租房?”“小孩没有深圳户口如何就近上学?”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的惠企服务“书记茶话会”上,与会人员接连发出提问,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郑阳都一一仔细作了回应。由社区书记牵头,邀请社区群众参与,当面解答群众关心的身边事。2022年以来龙华区各级书记茶话会累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00多条。

街道是行政体系的“末端”,基层治理各项任务都要靠街道来落实。近年来,深圳推动街道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加速转变,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,明确街道抓党建、抓治理、抓服务主责主业,全面取消街道承担的招商引资等职能及考核指标。实行“大部制”机构设置,设置7—9个综合性机构,相比改革前减少近一半,推行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任综合性机构负责人,缩短决策指挥链条。赋予街道对区职能部门的工作考核权、驻街机构的指挥协调权等六项权力。实施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,将区级18项执法权下放以街道自身名义实施,并跨层级向街道下沉专项编制,执法功能和力量在街道聚合。

社区是城市治理的“底盘”,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深圳坚持人往基层走、钱往基层投、政策向基层倾斜,2015年底开始实施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,推动全市676个社区全部达标。同时,赋予社区党委的领导保障权、人事安排权、监督管理权、事务决策权“四项权力”,持续推动资源、管理、服务向社区集聚,由社区党委牵头统筹。实施社区“减负清牌”行动,建立社区工作事项清单,把经过实践证明办不了、办不好的事项,交由街道或相关部门办理。实施“头雁”工程和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改革,打造了一支3.7万名听党指挥、执行有力的社区工作队伍,让社区职责明、职权清、服务群众能力强。

住宅小区被称为城市的“细胞”,也是基层党建的“神经末梢”。把党支部建在小区,推动党建工作走深走实,是完善基层治理工作的应有之义和关键一招。深圳全面推广“支部建在小区上”,推动全市物业小区、城中村党组织覆盖率达93.9%,旗帜鲜明将加强党的领导写入《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》,赋予小区党组织决策参与权、人选把关权、监督评价权,构建社区党委领导下的“小区党组织+业主委员会+物业服务企业”协调运行机制,把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。

精准对接

基层便民服务体系更全面

群众身边有党员,党员服务在身边。“以前大多是网格员上门登记信息,自从街道开展党员进城中村包点楼栋,街道领导和党员经常来敲门走访,和我们聊家常、问需求,住在这里我们感觉非常安全温暖!”租住在福田区莲花街道梅富社区的邱阿姨高兴地说。

这是全面推行党员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,2022年以来,深圳做实党组织党员“双报到”机制,群众需求在哪里,党组织服务就在哪里,通过划定“责任田”,编好“先锋队”,常态“行走社区”,“面对面”贴近居民察民情、听民意、解民忧,发挥特长认领群众“微心愿”。急时他们第一时间向街道、社区报到集结,就地转化为攻坚突击队,党员率先示范参与应急处突,已成为深圳基层治理的“主心骨”“生力军”。

打造家门口的“一站式”服务综合体。深圳市积极构建开放、集约、共享的“1+10+N”党群服务中心体系,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向纵深发展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成1个市级、10个区级、1800多个社区、楼宇、园区、商圈等各领域党群服务中心。加上各类党群服务资源,全市目前已形成群众家门口15分钟党群服务圈,一站式“党务+政务+服务”的惠民综合体正逐渐成型,平时是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“主阵地”,抗疫时迅速变身为力量集结、资源承接、物资供给的“红色堡垒”。

事事有回音,件件有落实。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、利益协调、权益保障通道,完善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。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,深圳如何实现快速响应和解决群众诉求?

2022年以来,深圳实施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,搭建“@深圳—民意速办”系统平台,全量整合“12345热线”、“i深圳”、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民生诉求渠道,建立起“发现—分拨—处置—反馈—评价”全闭环管理机制,实行诉求接诉即办、快速处置,群众可追溯查看到每一个办理环节情况,切实做到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落实、过程可感知、结果有反馈”。2022年,民生诉求平台响应群众诉求3414万条,办结率和办理满意率都在98%以上。

安心守护你我,让爱充满城市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691个安心驿站,配备782名专业心理社工,推出“倾诉陪伴”等20项安心服务措施,开展心理咨询、情绪疏导、危机干预等心理关爱服务,构建全方位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。

多元参与

基层治理格局更开放

“美好生活·龙岭花开”,这是龙岭社区居民共同的“心声”。这里位于龙岗区布吉老街,0.33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居住着1.5万多人,一条1.5公里长的街上,集聚了机关、企业、医院、学校、敬老院等多个主体,社区党委将组织优势转变为治理优势,通过与11个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居民群众结对共建,打造了社校共建、医养融合、品质物管、才艺传承等16个共建共治共享民生幸福项目,全方面多维度打造人文和谐的宜居家园。

“一人拾柴火不旺,众人拾柴火焰高。”基层治理不仅仅是街道、社区党组织的事,辖区各个单位也要参与其中,深圳着力健全街道“大工委”、社区“大党委”工作机制,吸纳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,全覆盖搭建常态化的党建联席会议事平台,鼓励签订党群共建协议,全力构筑城市基层党建的“同心圆”。推广党组织主导下的社区党群联席会、居民议事会、党群共享会“一社三会”协商共治机制,构建以社区党委为统一领导,居委会、工作站、股份公司、驻区单位、群团组织、社会组织、物业公司等积极参与和有序运转的新型基层治理格局,让群众多元化的诉求和意见得到有组织、有秩序的表达和集中。

在罗湖区八卦岭工业区,一间“暖蜂驿站”处在众多商铺尤为显眼,每到临近中午时分,这里总会挤满了行色匆匆的外卖小哥,大家都趁着这难得的时间抓紧休整,为下午的奔波养精蓄锐。“这个暖蜂驿站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,以前忙起来的时候附近根本找不到地方休息。”外送员小陈兴奋地表示,现在驿站为他们提供了茶水和座位,累了就可以过来歇歇脚,让他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的温暖。

如何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实际出发,做深做实城市的关爱保障,是近年来深圳开展基层治理孜孜以求的一项重要课题。

实际上,为了将新业态从业人员整体纳入基层治理,深圳近年来已经做了许多尝试与努力。具体而言,通过扎实推进“两新党建”扩面提质,在全市714个产业园区、高层商务楼宇、大型商圈市场建立党组织,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试点。例如,目前全市已标准化建设“暖蜂驿站”766个、“司机之家”54个。

群众对社区治理很“冷感”?提升民众“主人翁”意识是关键。简而言之,就是要通过广泛开展民事民议,凝聚起各界力量和智慧,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社区一分子。为此,深圳做了许多创新尝试。坚持来了就是深圳人,不断畅通外来人口参与渠道,已有536个社区选出非户籍委员566人,占比80.6%。鼓励来了就当志愿者,建设“志愿者之城”,开发“深圳先锋”小程序,健全志愿服务精准对接机制,近两年来累计超过680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。推广“微心愿”“心愿驿站”等做法,发动社区居民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动交流,营造睦邻文化和熟人社区。

编辑:唐祺珍 责任编辑:宋显晖

来自:https://pub-static.hizh.cn/a/202302/06/AP63e093d7e4b0234aa0987aec.html
推荐:网站设计http://www.5180it.com/pages/company2/index.html

转载:http://www.5180it.com/bbs/admin/20/115823.html